close

今天的羅輯思維跟大家聊一聊大國的故事。

 

2013年一開始我們就看到一篇美國人寫的文章,主標題叫做災難前夕,副標題是為什麼2013和一百年前的1913也就是一戰前夕如此驚人的相似?

 

這篇文間看的人不免倒抽一口涼氣啊,難道我們如此繁榮的這個世界,正處於一個災難的邊緣?

 

當然你也不能說這篇文章寫的沒有道理,他對了這前後相隔一百年的兩個年份,他指出了很多共同的地方。

 

比如說,傳統優勢大國正在衰落,那個時候是英國,現在是美國;

第二,新興大國正在崛起,那個時候美國和德國,現在是中國;

第三,技術進步正在迅速的改變這個世界的格局;

第四,世界一體化進程正在加速;

第五,東亞正在重返世界,那個時候是日本,現在是中國;

第六,所有的人都沒意識到戰爭正將爆發。

 

你想1913年那個時候,世界博覽會剛剛在比利時開完,然後迅速的整個比利就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炮炎而淹沒,那個時候發動第一世界大戰的德皇威廉二世,其實 在國際政治當中是一個典型和事佬的角色,誰也沒想到在1914年的時候,他就露出了獠牙,擺出了那樣一副面孔,然後使整個世界陷入災難。

 

我們為什麼今天要談論這個話題,就是因為在中國的輿論當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星星點點的聲音,那些聲音就在說,中國在崛起,我們需要亮出肌肉,我們和誰誰誰哪個國家必有一戰等等。

 

這樣的聲音已經模模糊糊的出現了,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這種聲音將來真的放大的話,也許美國人的那個預言我們在災難的邊緣,也許真的就會成為現實。

 

所以我們今天中國人的就特別有必要,穿越回到150多年前去看看,德意志民族在上一輪崛起當中,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他陷入那麼苦難的悲劇?這就說到德國的統一,1871年。

 

要知道原來德國這片土地,只是一大片操著德語的一群人而已,他們根本沒有祖國,如果非得說要有一個祖國的話,那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用法國人伏爾泰的話來說,他們即不是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那裡連蚊子都有國王。

 

所以我們讀很多什麼《格林童話》,動不動蹦出來一個王子一個公主等等,因為國王實在是太多了,幾千個小邦,當民族國家這個意識形成之後,德意志人自然也有這樣一個統一的需求。

 

於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第一次打敗了丹麥,第二次打敗了奧地利,第三次打敗了法國,普法戰爭嘛,然後威廉一世皇帝就在法國凡爾塞的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帝,於是德國統一了,一個德意志民族的大國崛起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要是這個時候,德意志掌權的人應該主要就是那個著名的俾斯麥,俾斯麥這個人對於中國的很多同學來講,因為學歷史教科書嘛,總會記住一個詞叫鐵血宰相,因為 他確實做過一個演講。說,現在德國的問題要靠鐵和血來解決,所以我們的印象他是一個戰爭狂人,但實際上去細讀俾斯麥這個人的傳記,和相關歷史你會發現,其 實俾斯麥根本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狡猾的極的一個政客,也是一個高明至極的戰略家。

 

他在擔任宰相期間,準確的講就是從1871-1890年,他卸任大概20年這個時間當中,實際上他是把歐洲的所有政治關係,玩弄於股掌之間,他有幾句著名的話,第一句話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航船。

 

什麼意思?就是我們要順著時間走,只要時間允許,德國一定會崛起,所以在河流上航行的時候,我們看在趨勢,看時間站在誰這一邊,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去尋找德意起帝國生存的縫隙,而不是主動挑起誰的戰爭,這是他的一個思想。

 

第二個思想也是俾斯麥的名言,他說什麼是政治?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也就是說,我們在可能性上做文章,不把什麼事兒做死,要給可能性留出充分的餘地,這就是俾斯麥來操作德國的外交策略和戰爭政治策略的一個基本的出發點。

 

這就回到我們要說德國這個國家的一些戰略困境,因為它處於整個歐洲的中半部分,那個時候的德國比我們現在的德國要大很多,如果再在上奧匈帝國的話要大很多,但是俾斯麥就認識到,德國實際上它的戰略非常的艱苦。

 

左邊,西邊是法國,世仇嘛!因為1871年你把人家打敗了,然後你又把人家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塊領土給割讓了,法國人一憋著這個復仇,所以這是一個敵 人,右邊是那和龐大的一個俄羅斯,俄羅斯這個國家雖然不發達,但是它的人口,它的土地,它的規模,導致它的戰爭潛力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無論是早先的拿破崙還是後來的希特勒,都吃過俄國人的虧對吧?俾斯麥這點他是非常門兒清的,而那邊是一個強大的英國,旁邊是一個不爭氣,但是麻煩無窮,但是同胞同種的奧地利,準確的講其實都是德國人南邊是一個膿包的義大利,這就是俾斯麥面對著的格局。

 

那麼他的所有政策的出發點,都是玩兒這種可能性的藝術,當然俾斯麥一生的外交策略,那是一個極端複雜的一個邏輯。但是我們可以簡單的講一他是怎麼玩兒的:

 

他是這樣,法國人肯定是敵人,那好,我一定要避免什麼,兩線作戰,所以一不能讓俄國人成為敵人,如果用簡單的方法,我和俄國人變成同盟的話,那切切不可, 因為俄國的全球利益太大,什麼亞洲啊,跟英國人到處打,我跟俄國人結盟就等於得罪全世界人,我被綁上俄國人的戰車,所以不能跟俄國簡的結盟,那怎麼辦呢?

 

我還要跟奧地利結盟,跟奧匈帝國結盟,奧匈帝國雖然國力很弱,但它也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啊,當時號稱布娃娃帝國主義嘛,就是它很大,它也裝的像個人,但它實際沒有什麼實力,那好,奧匈帝國和俄羅斯不是有矛盾嗎?

 

我先跟奧凶帝國結盟再說,然後因為我跟奧匈帝國結盟之後,你俄羅斯人就要找我,試途,因為我跟奧匈是朋友啊,我這哥們兒,說的不好聽點兒,我養條狗,它要 是咬你,你得來找我談判啊,所以俄國沙皇就不得不去找俾斯麥來談談判,說,你把你們家狗牽好,我跟他在巴爾幹搞一些政治上的小摩擦,我們雙方要協同立場。

 

所以後來俾斯麥就在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之間形成了一個叫三皇同盟,因為他們三個都是皇帝執政嘛,叫三皇同盟,然後利用三拍同盟,同時又給英國人拋媚眼兒,說,你看我跟俄國人關係好啊,你跟俄國人衝突那麼多,是不是咱倆也要談判啊?

 

用俄國人又去牽制英國人,而反過來對法國人俾斯麥又來這一套,他幾乎在他執政期間對法國人那是有打有拉,唉!只要你做的對,我德國人還是幫你的。

 

所以在俾斯麥執政的這20年期間,無論發生什麼危機,什麼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所有這些過程當中, 你會發現俾斯麥就是一個玩五個球的魔主師,所有的國家都跟他的關係有點摩擦,但是又有點兒共同利益,所以他就玩兒的非常好,可以說把列強是玩兒于股掌之 間。

 

但是俾斯麥執政20年之後,在1890年他服侍了一輩子的威廉一世國王死了,威廉一世國王的兒子登基沒幾天也死了,然後威廉的孫子威廉二世上台。

 

這個年輕人眼裡就容不得這個老頭,他覺得你這個老頭幹嘛啊,天天在歐洲大國之間鬼祟祟的搞一些陰謀詭計,德國多強大啊,我們不是按照你在執政府的時候,搞 什麼大陸政策,我們要追求所謂的歐洲政策之外的世界的政策,我們德國要稱霸啊,我們也需要陽光下的地盤啊,憑什麼全世界的殖民地都被英國兩國分一分,我們 也要來一點啊!

 

所以在他眼裡俾斯麥這個老頭就越來越礙眼,所以在1890年有時候俾斯麥不得不去卸任,當在最後他在自己的莊園裡也度過了最後的八年,非常落寞的八年。

 

於是德國的命運就掌握在威廉二世的手裡,威廉二世這個人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有很多故事,今天都不講,但是我們要強調他的一點,就是他執政之後,德國的政策突然轉向一種從模糊向明確。

 

後來有一位中國學者叫徐棄鬱,寫了一本叫《脆弱的崛起》他說我到德國檔案館裡,去翻閱那樣的原始檔的時候,我就發現俾斯麥那個時候德國的外交政策檔, 那個水準之高,真是的歎為觀止,俾斯麥的每一個批示,每一個外交指示的信函,都是一篇非常棒的戰略文章,他在大戰略上的那種清楚,和在實踐過程中的那種靈 活多樣和實用,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可是俾斯麥一走之後,你會發現德國人的整個外交水準,那種錯誤解百出,那種行文當中的艱澀,一種思維的僵化,也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程度,所以俾斯麥 1890年卸任的時候,英國人曾經畫過一副漫畫,大概的意思就是,領航員離船了,俾斯麥下船了,然後德意洋洋的船長威廉二世,站在船上看著他。後來很多德 國人都評價說,俾斯麥使自己變得偉大,但他讓德國民族變得渺小。

 

馬克思.韋伯曾經有一段評價說,俾斯麥留下的德國這筆政治遺產,遠遠不如20年前他上臺的時候,因為他帶領一個完全沒有政治意志,完全只依靠大人物替自己 作主的民族,往前走了20年,然後他現在下船了,留一下一個完全手足無措的民族。而這個民族,上臺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把俾斯麥模糊的那個些東西, 清晰化出來。

 

就像毛主席當年寫的一篇文章,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事兒得弄清楚啊,你跟俄國,你說到底是朋友呢還是敵人呢?對吧?

 

你跟我們的小兄弟奧匈帝國經常搞摩擦,然後跟法國也眉來眼去,你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呢?所以到後來,德國人就決定,不去續約三皇同盟,那麼導致了兩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就是,逼的俄國人,因為俄國人一下子變得特別孤立啊,所以他必須跟別人結盟,跟誰?就是歐洲大陸上另一個被孤立的大國法國結盟,於是德國徹底淪入了兩面作戰的一種戰略環境。

 

第二條,誰是我們的朋友他不是清楚嗎?好,奧匈帝國是你的朋友,所以從此奧帝國幹什麼壞事,你這個當主人的都被綁上了戰船,說的不好聽一點,你家的狗出去咬人,掏錢賠的就是你,,所以一個小國綁架一個大國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在外交,在歷史,在國家崛起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永恆的命題,就是我們真的要把我們的戰略,包括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搞的那麼清楚嗎?俾斯麥和他的繼任者給了我們明確的回答。

 

在威廉二世上台之後的德國的輿論界,一直隱隱約約出現一種聲音,就是我們德國和英國必有一戰,因為我們都要爭奪陽光下的土地和地盤啊。

 

但是後來的歷史學家分析說,正是因為德國人這麼想,你覺得必有一戰,那麼你就按照必有一戰的方式去做這樣的戰爭準備,而你的所有準備讓對手看到又害怕,然後他也做相應的戰爭準備,那麼就真的必有一戰。

 

這有一個名詞,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但是有意思的是,為什麼德國人的另一方,也就是英國人也被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要知道英國人那種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它有一個外號叫獅子加狐狸嘛,它即有獅子般的力量和實力背景,同時有狐狸般的狡猾,它一直就是兩邊下注,不說死話,是這樣的一種風格的國家。

 

它為什麼最後也被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07年的時候,實際上英國外交部收到的是兩份報告,一份叫《克羅報告》,還有一份也是外交部一個高官寫的一個報告,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一派說,英德必有一戰,一派說英德沒有一戰,挺好。這兩份報告都擱置起來,一直到1914年的8月,英國人才下決心參戰,為什麼?

 

因為英國人也有一個心魔,心魔就是,它傳統的光榮孤立和大陸均衡政策。他認為啊,我英國反正我胖,我大,我有實力,我就是孤懸海外,我瞅著你們大陸上的這些歐洲國家打,反正你們大陸均衡嘛,誰打贏了,我就幫幫那個弱的,反正你們之間掐,不影響我大英帝國的利益就可以。

 

所以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實際上最擔心的是德國人,一下子把法國人打趴下,因為1871年就已經打趴下過一次嘛,對吧,你現在再把他打趴下,那整個歐洲大陸不就是你德國人的?

 

我的大陸均衡政策搞個屁啊搞,這主是英國人的擔心,正是這樣的一個擔心,在1914年把英國拖入戰爭。

 

有意思的是幾十年之後有一位英國人叫弗格森,是一位英國的歷史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叫《虛擬的歷史》,這本書體材非常有意思,他就是把很多歷史已經發生的,我們都說歷史是不可假設的,他就說偏偏我當一歷史學家,我來假設歷史,假設1914年英國沒有參戰會發生什麼。

 

這本書裡面得出來的結論是,不過就是遲了幾十年之後,又出現的一個歐盟而已,法國還是法國,德國還是德國,這本書裡,羅列了如果英國不參戰,威廉二世戰領歐洲大陸之後的這個結果。

 

第二,歐盟會提前建立,只不過掌控在德國人的手裡,其實我們現在看,今天的歐盟差不也掌控在德國人手裡,情況是差不多的。

 

但是英國為不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為死了90萬人,遠遠經第二次世界大戰要多的多,那種傷亡之慘痛,導致後來的英國人一提起就 害怕戰爭,就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個絞肉機實在是太可怕了,而且給英國帶來的負擔是,英國的國債從5億美元,一下子上升到戰後的70多億美元,那個時 候美元可比現在值錢的多的多啊,而招來了美國人來介入歐洲事務,英國人乇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打的筋疲力盡,再也沒有能力成為影響世界大格局的唯一的 主宰和大哥了。

 

而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是德國打敗了,十月革命發生了,如果威廉二世掌控了歐洲,那麼可能俄國會順利的轉弄為一個君主立憲政體,或者民主政體,但總而言之不會發生蘇聯,這當然是站在英國人的角度來看。

 

在這篇文間的最末他說,很可能那個叫希特勒的下士,他因為在藝術和戰爭兩項事業上的失敗,從此找一份其實的職業,快樂的生活一生,後面很多事情都不會生。

 

你看這就是英國人,一個英國歷史學家對歷史的反思,一個以不認死理,狡猾,靈活為自己的特性的一個國家,最終還是因為認死理,百被托入了一場萬劫不復的深淵。

 

最後我們來看看,德國是怎麼樣一步一步,把自己拖向戰爭的深淵的。

 

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當中都會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1914年6月28號,斐迪南大公在薩熱窩遇刺,從而點然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這樣的表達對,但是喪失了很多歷史細節。

 

要知道在當時的整個西方的政治界,刺殺是一件太正常不過的事情,在1914年之前的20年,什麼美國總統,法國總統,俄國首相,奧國皇后,都被刺殺過,所以一次刺殺導致全世界人民,打成一團這種事情,這是一個孤證,也是一個孤例,僅此一回。

 

6月28號斐迪南大公被刺之後,世界各國的反應其實是很淡定的,最遠的美國人根本就沒聽說這個人,關我屁事兒,法國當時整個政治界陷入一樁政治情殺的醜 聞,正在忙這個事兒呢,英為人正陷入愛爾蘭危機,這個約瑟夫皇帝,也就是斐迪南大公的叔叔,當時的奧國皇帝,一聽到家個消息之後,還松了一口氣,說,上帝 終於執行了他的意志,用一種最高的意志幫我解除了一個問題。

 

因為他一直不喜歡這個王儲,這個侄子。而當時德國的皇帝威廉二世正在度假,沙皇呢,就更不用說了,沙皇一聽這個消息,還說那就哀悼三天吧,雖然是敵國,但是哀悼,不哀悼三個月,還發了這麼一個唁電,這個事兒就算過去了。

 

那為什麼從6月28號一直到8月1號,僅僅一個月時間,整個歐洲就進入一片火海?我們就得從德人的處境談起了,從威廉二期開始,德國人就得罪了俄國人嘛, 導致兩線作戰這樣的一個戰略格局形成,所以德國人就開始琢磨,這萬一打起來,我該怎麼辦?於是就出現了著名的施裡蘇計畫。

 

施裡芬是早時候德國的總參謀長,他就開始制定這份計畫,這分計畫成為德國的唯一選擇,是在老毛奇的侄子,就是小毛奇,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的德國參謀總長手裡,變成了德國難一可以選擇的計畫。

 

施裡芬計畫的原則非常簡單,他看到了東西兩個國在動員速度上的差異。因為俄國嘛,領土十三大,但是工業落後,鐵路設施,基礎設施差,所以動員速度非常差。

 

所以施裡芬講,那我們就這麼打,我們就猛撲西線,就用6個星期把法國人幹趴下,逼著法國人投降,簽字,簽完字之後,我們利用這個時間差,利用俄國動員速度慢這樣一個時間,我們再返過頭來打東線,把俄國人再打趴下。這就是施裡芬計畫的基本戰略思想。

 

這個戰略思想,你要說錯呢,也沒錯,這個事是對的,但是問題是當它成為唯一的選擇之後,德國人就徹底沒有辦法翻身了。

 

這裡面可以說一個插曲,就在大概是1914年的8月1號前面的一天,就是7月30號,或者31號的時候,當時英國人發出了一個非常錯的信號給德國人,說只 要你們不打法國我們就不打你,然後西線就沒事了,威廉威二世高興的不得了,說,即然如此那我就趕緊我們調頭吧,去反過頭去打俄國人吧。

 

你知道小毛奇怎麼說?小毛奇說這怎麼可能,一百萬人的軍隊,上萬節車皮火車的調度計畫,這都是做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計畫,我全部都做好了,上百萬人的部隊,這個時候你讓我調頭,他們就會變成手拿武器的暴民,我沒有辦法控制這支部隊,必須先打法國,這就是毛奇的回答。

 

聽到這句話之後,威廉二世說了一句話,說,如果你叔叔活著,一定不會給我這個答案。

 

當然,你說小毛奇是不是一定是個無能之輩,也不是,因為當時的工業水準,交通設施的水準,可能他的難處也真是的是真實的。但是當一個國家,它的所有的戰略已經僵化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你不覺得它已經被冥冥之中的一隻手給綁定了嗎?

 

那麼德國人為什麼非得打呢?跟施裡芬計畫暴露的這樣一個戰略處境也完全一樣。因為你看啊,導火索是這麼發生的。南斯的拉夫人,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奧匈帝國注想藉口,你們這些塞爾維亞人,你不是刺殺了我皇儲嗎?現在你要答應我一些很過份的條件,要不然我要向你開戰。

 

然後奧匈帝國就跟他老大,問德國,說怎麼樣?我要跟他提點要求,德國人說,提!沒關係,反正你現在占理兒嘛,然後威廉二世就度假去了。就等於將一本空白的支票本,交到奧匈帝國手裡,那即然老大說話了,那就搞啊,對吧!

 

然後跟塞爾維亞人提要求,什麼最後通牒宣戰等等,可是你知道,俄國人在帝邊看著就不服啊,第一早就看奧匈帝國不順眼,第二,斯拉夫人啊,那跟我是兄弟,打狗要看主人,你要敢搞它我就要搞你。

 

要知道當時全世界戰爭格局,西方人不是有句話嗎?叫,兩隻狗打架不是誰最凶誰贏,而是誰架式越大誰贏,對吧?

 

所以,在雙方討價還價的時候,那就像臺灣人講的,你要怎樣?然後那邊說你要怎麼?!那一定是要把架式擺足的,所以俄國人說,你要怎樣?

 

俄國人一說你要怎樣,俄國人就幹了一件事,就是,我下個動員令,我不宣戰,我們就宣稱,我們現在部隊都別放假了,集合,然後,開始準備揍丫的,這就是俄國人的姿態。可是俄國一下動員令之後,德國人的反應立即失控了,為什麼?

 

因為對於小毛奇這些德人的專業軍人來講,我就是要利用你動員速度慢啊,對吧,你說好要不要打?你要是動員你就要打,你如果一動員,我就是利用你動員速度慢,我就得調過頭去打法國人,我得先用六個星期把他打趴下,然後利你用動員速度慢反過來再來打你。

 

我不能說,你動員了,你不宣戰,你這樣你準備做好了,這時候我還打個屁啊,我整人的施裡芬計畫就癱掉了,所以德國人就問俄國人,你到底打不打?你是不是真動員?

 

其實一直到7月29號,因為俄國沙皇和威廉二世這倆人是表兄弟,這倆是親戚,整個歐洲的王室其實都是親戚,俄國沙皇還給德國皇帝寫了封信,落款還叫你摯愛的朋友,你的表兄。

 

他就是說你能不能管好你的小兄弟,雙方還在處於擺架式的階段,但是德國人崩潰了。小毛奇這個時候,原來他其實是個很穩重的戰略家,一直強調德國人不要去打 仗,不要去跟周邊民族陷入什麼戰爭,但是當俄國人一動員,小毛奇自己先崩潰了,成為這時候最堅定的一個主戰派,因為他知道,施裡芬計畫一旦要執行,這個時 候就不能停,必須開戰。

 

就這樣了,從8月1號開始,德國向俄國開戰,然後根據當時整個歐洲的同盟體系,依次依次的開戰,這個向那個宣戰,那個向這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起來了。

 

所以一次人類的悲劇,也許剛剛還是鶯歌燕舞,天下升平,但是就因為每個人心裡的恐懼,因為一些國家認定了一些東西,一定會發生,於是它就發生了。所以當時歐洲人寫了一句話,叫,恐懼是一個壞謀士,它一定會給出餿主意!

 

讓我們把鏡頭回到今天的中國,我們真的要認定中國和哪個國家有摩擦嗎?我們一定要喊出中國人和某個民族有一戰嗎?想想德國當時的處境。

 

我們再把鏡頭搖回到一百多年前,1914年的8月4號,當時的英國的外交大臣叫格雷,他在眼睜睜看著德國大使,向法國宣戰之後說了一句話,說,歐洲的燈火徹底熄滅了,我們這一代人終其一生也看不到歐洲的燈火再亮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ell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