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0年已退出江湖的原基金經理李國飛先生2012年在北大的演講,李國飛是投資界一前輩高人,此文全面闡述了投資學。推薦給大家。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能和北大的年輕校友們一起探討投資的一些理論。

 

我對投資理論研究一直就很有興趣。95年進入這個行業,從操盤手到基金經理到出來自己做,感觸和體會還是很多的。

 

投資是項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資體系龐大而且複雜,就象一座很大的森林,我們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

 

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個部分:宏觀經濟、股市波動性、公司經營、公司估值等。

 

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黑天鵝》,它的主題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資模型,去管理我們日常的投資。但是一次極小概率意外的出現,就可以顛覆一切,將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財富從而化為烏有。

 

但我想,巴菲特從60年代做投資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所謂黑天鵝事件,他不但存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麼做到的?

 

2008年《黑天鵝》這本書的出版,讓投資界很震驚,都在反思。黑天鵝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應對,讓我們的資產不斷增值,活得更好。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一.宏觀經濟分析

 

(一)用“單一規則”分析經濟週期

 

研究經濟就是研究週期。我嘗試用“單一規則”來分析經濟週期。“單一規則”是借鑒弗裡德曼的說法,他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的調節都是通過貨幣的吞吐(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一切經濟的變數,都和貨幣有關係。

 

(二)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這是弗裡德曼最著名的論斷。通脹這個詞語容易產生歧義,CPI並不是最好的指標,貨幣購買力這個名詞可能更好,大家更容易理解。我認為,我們可以用貨幣發行總量的變化大致估算貨幣購買力水準,具體到某一項資產價格,我們可以用供求關係來加以判斷。我們可以用這種辦法來分析房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

 

另外判斷有色金屬價格,全球量化寬鬆條件下,不僅中國資金起作用,全球資金都起作用,當然只有漲了。怎麼去衡量貨幣供應量呢?有很多指標,比如M1增速、M2增速、M1增速-M2增速、M2/GDP等。

 

(三)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教導我們潛心研究公司而不必關心宏觀經濟,這種認識是錯的。

 

1968末他關閉合夥基金公司是很明智的,後來美國經濟和股市都陷入長期的調整。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巴菲特的公司資產有四五百億美元的現金,一直都沒有做大的投資,直到金融危機之後,他才開始大規模投資,能用的現金都用完了,而且還採用發行新股方式收購鐵路公司。

 

他是這波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

 

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觀經濟的高手。判斷非常準確。宏觀面對股市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想做好投資,不花心思研究是不行的。

 

二.股市波動性

 

(一)鐘擺

 

經驗表明,投資者的情緒總是從極度悲觀到極度樂觀,股市因此總是大幅波動。股市的波動性恰如一個鐘擺,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波動,就有機會,有大的波動,就有大的暴利的機會。

 

(二)股市和宏觀面直接緊密相關

 

宏觀面對公司業績、整體融資環境和市場信心都有重大影響,直接影響股市。我想股市大的波動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觀面的變化。經驗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觀面見頂之前三至六個月見頂,在宏觀面見底前三至六個月見底。

 

(三)股市波動的本質是資金的運動

 

錢湧向哪個公司,哪個公司價格就會上漲。股價波動,最本質的的原因就是資金運動。

 

股市資金運動可由以下幾個因素作出判斷:

 

1.貨幣增速

 

研究市場資金動向的指標,比較敏感的有M1增速,M2增速,M1增速—M2增速等。有很多實證分析,非常值得重視。

 

2.PE\PB

 

市場整體的PE\PB水準是衡量市場整體估值水準比較好的指標,也是評判資金參與投資股市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指標。2001年最瘋狂的時候,兩市整體PE是70倍。2007年10月,市場6200點,歷史新高,當時深市PE是69倍,上海是50.6倍。

 

類似的情形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每次泡沫發生前,都認為這次沒事,因為這次和以往是“真的不一樣了”,但結果呢,“每次都是一樣”的。

 

3.資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脹率直接相關。利率的倒數往往是市場的價格中樞,即常態下可接受的PE水準。如果利率不斷下調,那合理PE也要調高。日本股市的PE有五六十倍,因為日元的利率將近零。

 

在美國,一個經驗是,如果利率低於4%,即使利率再往下調,投資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也就是25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場PE也很難往上調到那裡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從70年代起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脹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準。我查了一下1997-2008年金融危機未發生前11年的資料,美國的通脹率在3%左右。大家預期即使現在通脹高於4%,美聯儲也會想方設法壓低通脹至4%以下,這就是利率低於4%之後,美市PE往上調整會出現鈍化的原因。

 

4.換手率

 

市場能不能上漲,要看多空雙方的力量比較,換手率非常值得重視。在低點往往成交極度萎縮,因為想買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為想賣的人多了。雖然說買和賣的金額無論在什麼點位都是均等的,但實際上決定方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比較高的位置換手率急劇擴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號。

 

(四)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是索羅斯提出的。我覺得沒有比它更好的解釋市場波動性的理論。

 

有人總結,在投資方面人類常見的情緒有16種,比如代表性效應:認為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錯誤共識效應:高估與我們所見略同者的人數;選擇性認知:只願意聆聽有利於我們判斷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置之不理。

 

人類的這些情緒會影響股票市場的表現,索羅斯據此提出了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的核心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會互相影響。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預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市場走勢,甚至改變市場原本可能的走勢,一個大的趨勢一旦形成後,二者會互相加強,互相鞏固,直至“無可動搖”,索羅斯稱之為“加速期”,當認知和真實差距很大時,形勢就會失去控制,直至逆轉。

 

我總結它有幾個特徵:

 

1.市場形成高度的共識,包括分析師、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識。

 

2.在頂部時,總有些舉足輕重的公司進行大規模融資,市場解讀為利好,還要上漲。我最有印象是07年8月的時候,萬科以31元,一個很高的價格,配股融資大概約100億元,消息傳出之初,萬科的價格從20多,一口氣漲到36塊錢去了。真正實施時,股價直奔41元,市場把它解讀為重大利好。之後,萬科走勢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塊多(除權後)。

 

3.在底部時,一些舉足輕重的企業回購股票,市場不理不睬,還要下跌。我們看到04~05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很普遍,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大量回購股票,但市場置若罔聞。因為很多時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瞭解他自己的實際情況,高位時,它覺得可能高估了,會考慮以增發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錢,在低位時,它覺得,價格太低估了,這麼好的價格,我為什麼不買進它註銷呢?

 

4.在一個很短時間裡,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會出現突然間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這要高度警惕,形勢可能要逆轉了。黎明前的黑暗,會特別的黑,登頂之時,有人會發瘋。

 

(五)旁觀者

 

下面我談談“旁觀者”的問題。

 

基於反射理論,索羅斯認為,一般人很難判斷股票市場的走勢,為什麼呢?因為你本身就是市場,你已經和這個市場融為一體,互相影響,你的判斷影響股市的走勢,股市的走勢反過來又影響你的預期。那我們怎麼能夠走出這個誤區,研判市場大勢呢?

 

我想應該做個“旁觀者”,和這個市場若即若離,才能“旁觀者清”。如果和這個市場離得很遠,就很難發現本質、發現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種鎖碎消息充斥市場,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干擾我們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我們要做一個bystander,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待市場,我們要離這個市場既遠又近,始終把握主要矛盾,客觀認識這個市場。如何做一個“Bystander”,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我而言,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這是成功投資的關鍵所在。

 

但是,非常難。

 

(六)對巴菲特的誤解

 

巴菲特說過,紐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對他都沒有什麼影響。費雪也說過,在股市中有兩種掙錢的方式,第一種是掙股市波動的錢,第二種是掙企業業績增長所帶來的錢。

 

聽起來,他們似乎認為研究股市的波動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長就夠了,價格波動和公司業績增長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買進一個好公司,預期長期會有增長,就不管股市了,長期守著它。07年高潮的時間,這種論調很流行,有人買了萬科招行,就打算放個20年,結果是損失慘重。

 

巴菲特在高潮時會賣股票,在低潮時他很開心,因為買股票發財的時機又到了。07年的時候,中石油,漲了5倍後,他賣掉了。08年,在金融風暴最激烈的時候,他不但把能買的錢都買了,而且還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收購鐵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個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的持股,不是一個概念。在08年7月,他曾經接受過一個電臺的採訪。他說,我之前的個人的投資100%是國債,現在開始是滿手的股票。不久後還有一次,他接受採訪時說,我的持倉裡面大部分是富國銀行。

 

大家可能認為他公司有什麼股票,他的個人投資也是什麼股票。公司持股在大跌時沒賣,他自己的持股也不賣。實際上,情況不是這樣的。

 

另外我認為,投資股票跟做企業是不一樣的。做企業的時候,無論是高潮還是低潮你都要持續經營。不能說高潮的時候,就把它賣掉,低潮的時候再把它接回來,沒有這種事情。

 

一些偉大的企業,低潮的時候它要抓緊時間進行收購,進行擴張。但是我們做股票不是那麼回事,高潮時把它賣出去,低潮時把買回來,才是明智的選擇。

 

而且,一個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它一定可以東山再起,因為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術方面的變化,一些管理團隊的變動,可能都會對它的持續經營造成致命的影響,有些坎可能過不去就過不去了。我們死守一個公司,風險實在非常非常高。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柯達,幾十年的大藍籌,現在一敗塗地。

 

三.公司經營分析

 

(一)公司本質:價值觀和執行力

 

我認為,一個公司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

 

價值觀,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點是它的願景,它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公司,第二點它如何定義和員工的關係,第三點它如何定義的和客戶的關係。這些就是價值觀的全部。

 

問一個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麼,他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只有最優秀的人,他會認真思考總結,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為人處事的哲學,他就是這樣做的。

 

公司亦然。

 

執行力包括:一是員工賞罰晉升機制,二是品質管制,三是客戶關係管理,四是研發和創新機制。

 

(二)選股標準

 

1.護城河

 

我評估公司是否優秀和強大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巴菲特常說的護城河,它的深度到底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認為無須第二個指標去評判。沒有比這更核心的東西了。護城河一般源於專利技術、服務品質或者產品品質。Intel,它的護城河是技術專利,萬科星巴克這些公司,它的護城河是它的服務和品質。形成很深的護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三點標準

 

我這幾個標準是消費類公司的選股標準,其實稍稍修改一下,別的公司也適用。我自己是真的這樣去選股的。

 

第一:善待客戶。對於消費類公司,我們一定要注重客戶對它的產品有多滿意,投訴機制是否順暢。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戶滿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客戶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滿意,那多好的財務資料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善待員工。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他們會為身為公司的一員為榮。像萬科,畢業生如果能去萬科-----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他覺得挺驕傲的。在互聯網業,如果能到騰訊或者到百度,這個員工也覺得挺自豪的,能去這個公司很不容易啊,證明自己很優秀,他也願意為這個公司有所付出。

 

我經常問他們員工工資收入水準,晉升是否主要是內部產生,每年是否有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要瞭解這些,就必須和公司的各個階層,包括高中低層都有接觸。要瞭解員工的士氣,最好的辦法是問最前線的員工,看他們是否滿意,鬥志是否高昂,如果他們對公司諸多指責,那麼就要小心一點。我們要深入公司,和各級員工建立一些私人的關係。

 

第三:產品創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沒有經常推出新產品,賣得好不好。如果你是招行的股東,經常去他們的網點,看看他們的服務好不好;如果你是騰訊的股東,你可以下載他們的軟體,看看有沒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別的公司的產品性能上對比一下。要親自體會。商業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是利潤持續增長的保證。

 

從財務角度來看,簡單談談,我們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負債,最後不負債。依我的選股標準,如果公司的毛利水準沒有40~50%,那根本連看都不要去看它。毛利水準很低的公司,降價的時候,風險很大,抗通脹的能力很弱,不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的標的。

 

(三)公司的生命週期

 

我把一個公司的生命週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平臺期和衰落期。長期投資於不同週期的公司,獲得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它到底處於什麼的一個階段。我最喜歡投資的公司,是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它已經脫離了初創期的危險,公司業績開始大幅成長,那麼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利潤。

 

四.賣點和買點

 

(1)賣點

 

我介紹過,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成長期又可以分為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然後進入平臺期。我認真研究過,在高速成長期的後期,或者是穩健成長期的中後期,市場會給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PE會很高。在高速成長期的末期,市場往往會極度不理性地給它一個不可思議的PE。

 

我們看01年的時候,網路股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有些網路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就認為這種速度可以長期持續,一個沒有任何贏利的公司也可以賣出一個天價,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賣點。

 

高速成長期之後,到了穩健成長期,在它的中後段,市場給他的PE會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準,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賣點。一旦進入緩慢成長期,價格往往會大幅下跌,它的PE水準就會大幅下滑。

 

看看Google,一家偉大的公司,穩健成長過去之後,現在的PE水準大概只有24倍。微軟也是,微軟現在的價格是2000年最高價的一半不到,PE只有11倍,過了穩健成長期,公司價值可能大縮水,所以判斷它現在處於什麼成長階段,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漲不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賣點。怎麼解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會琢磨,公司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公司的目標價是多少。如果有一天,發現它漲不動了,各種好消息都出來了,它還是不漲。那它現在是什麼價格,那它就值什麼價。不要和市場過不去。這個道理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2)買點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時候,是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是由於股市大跌,或者是行業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楣的事情,導致價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巴菲特說過熊市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都是好的買點,所以我們應該很Hi才對,而不應該愁眉苦臉。當年他買運通,那時公司剛發生了沙拉油醜聞,股票跌得一塌糊塗,但巴菲特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影響公司長遠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碼買進。當年買萬科也是,05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得很好,但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市場如驚弓之鳥,一路暴瀉,股價跌到你不敢相信為止。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另外,跌不動的時機,就是買入的時機。

 

舉個例子,08年10月份的時候,金融風暴,跌得非常厲害,港股從32000點一路往下狂跌,當時的PE是25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點嗎?18000嗎?不是,跌到10600點,PE是6.3倍,令人難以置信。

 

騰訊當時從70多塊跌到40塊,還曾經下探到過35塊。跌到40元的時候,按當年的業績算,PE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貴的股票之一,還能跌嗎?為什麼就不能跌到20塊錢,10塊錢?如果跌到10塊錢,就是6倍多的PE,和市場差不多。

 

但是,這麼多很壞的消息出來後,40塊錢左右它就跌不動了,我們還能指望它能跌得更多嗎?要不要再等等?實際上,跌不動了,就是一個最好的買點。說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需要冷靜分析公司業務,更需要勇氣。

 

(3)和宏觀面的相關性

 

有些公司的業績和宏觀面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還有些比較中性。對強相關的公司,我們在判斷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週期的頂部區域或者底部區域。對弱相關的公司,我們更多的是瞭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況,而不必太關心宏觀面。這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其實和宏觀經濟的走勢相關度並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總想在宏觀面最差的時候才動手買入,這會錯過很多機會。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判斷公司和宏觀面是何種相關。

 

(4)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買股票後就是“長線持有,一直不賣出”。巴菲特也曾經講過:“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鐘”,事實真是如此嗎?

 

巴菲特從60年代開始至2008年,有資料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多隻公司,持有超過3年的,只有22只。

 

可見,護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經常作評估的。一旦公司的經營有問題,就要走人。或者認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也要出貨。巴菲特在07年賺了五六倍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五.小結

 

現在我想做一個小結。市場裡有很多種投資理念,每一種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處。我所堅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說簡單也很簡單。 

 

首先,分析宏觀週期,每三五年就是一個經濟週期。我們要耐心觀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選股標準,耐心等候合適的買點; 

最後,既然公司是無所謂估值的,我們要和市場若即若離,關注市場的情緒。 

 

六.投資的境界

 

和做人一樣,投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們應該有信心見賢思齊。

 

有一天我看《莊子》裡的《庖丁解牛》,豁然開朗,覺得我們做投資能達到的境界,原來和庖丁沒有分別。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講講他是如何解牛的,為什麼水準如此之高”。

 

庖丁說,宰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下刀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可尋,對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要認真把握,掌握其規律。例如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宏觀面、波動性、公司經營、估值體系這些節點都很重要,我們要全盤考慮,發現規律。

 

普通屠夫宰牛,一個月就要換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換刀,因為他們總是猛割猛砍,當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樣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沒換過。

 

他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他對骨頭關節這些地方,不是一輪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游走於“有間”(空隙)之中,自然遊刃有餘。

 

我的理解是,投資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會遇到很多困難,股價的漲跌,也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影響。我們要力爭發現一些重大的趨勢,包括宏觀面的、或者公司經營層面的,在困難堆積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尋找一條坦途,盡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選擇。

 

垃圾堆裡找黃金,非常困難;大勢很不好,有些聰明人橫刀立馬,火中取栗搏反彈,很不容易;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爾夫曾教育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裡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麼找這根針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可是看一看周圍,到處都是拿著放大鏡去尋找這根針的聰明人。簡而言之,我們要去掙一些容易掙的錢,不要去掙一些很難掙的錢。容易掙的錢呢,容易掙很多倍。很難掙的錢呢,即使我們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還是很難掙錢。

 

庖丁解牛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種感覺太好了,有志於投資的各位,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達至庖丁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ell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