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國受物價之害,甚少至台灣這種地步。台灣的民怨日深,「什麼都漲,就是薪資不漲」,恐怕道盡了最重要的根源,也犯了最大的謬誤。 競爭力大師波特來台演講,最扣人心弦的,就是他對台灣總體競爭力高居第十二名,而薪資卻陷入停滯,「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個中關鍵,正是物價惹的禍。只不過,與大多數人的認知相反,不是物價漲太多,而是物價漲太少。 一國的薪資當然與每人所得密切相關;像台灣這樣所得分配相對平均的國家,更是如此。與各國比較,台灣的每人所得的確不太高,依世界銀行的統計,二○一一年 排在全球五十名;與我們競爭力排名及相對國力有明顯落差。但改以購買力平價(PPP)排名,每人所得從二萬美元一躍而為三九○五九美元,名次也上升廿三 名,比日本的三四二六二美元高出一大截,更遠高於南韓。 更具時效性的,是國際經濟展望二○一三年各國每人所得依PPP的排名,台灣又升到四○三九三美元,比德、日、英、法及大部分我們豔羨的北歐國家都高。與此高度相關的薪資水準,怎可能大不如人? 為什麼PPP會得出如此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關鍵在於,匯率主要由可進出口的貿易財決定,而購買力平價取決於包括更大數量非貿易財貨與勞務在內的相對物價水準,因而平均物價為台灣二點五倍的日本及一點八倍的南韓,依PPP計算的每人所得就要大打折扣而相形見絀。 如此部分釐清了台灣薪資表面上偏低的迷惑;也顯示隨著台灣相對物價水準與他國的落差持續加大,以購買力平價所計算的薪資,也就是真正值得關切的薪資,亦與時俱進。但薪資上升仍不愜人意,尚有改善空間。 如果能讓台灣平均物價跟他國同步上升,一方面可縮小名目每人所得與PPP每人所得的落差;另一方面更可激勵薪資水準加速提升。這兩者都與大眾的認知大相逕庭。 由於依台幣及美元計算的薪資停滯不前,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民間社會乃普遍要求政府積極平抑物價;若干經濟教授更苦民所苦,高喊要全面降低物價。但實質 上,近來台灣物價上升常不及一%,與歐盟相當;而歐盟最念茲在茲的,是要竭盡一切手段,包括負利率,防止陷入最可怕的經濟災難,通縮。因為一旦物價全面下 跌,經濟將面臨減產、裁員、衰退、削價減薪、裁員、減產的惡性循環,如日本的前車之鑑,廿年翻不了身。 反之,如果設法保持溫和的通脹率,如二到三%之間,經濟學告訴我們,廠商的獲利會從好幾方面增加,消費者也有更強的購買意願;共同促成增銷、增產、增雇、 加薪、擴大購買的良性循環。而台幣隨日、韓同貶,正可奏功;只要忍一時之痛,即可換來持續的繁榮與日高的薪資。大眾迷於一時表象,正要靠內行人振聾發聵; 一旦物價的迷思打破,前面方有康莊大道。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
- Nov 15 Sat 2014 18:03
馬凱/笨蛋 問題在物價!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