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鉅亨網編譯呂佩憶 綜合外電  2014-10-14  17:05 

全球經濟漫長地等待不存在的復甦      (圖:AFP)
全球經濟漫長地等待不存在的復甦 (圖:AFP)

自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經濟雖似已逐步邁向復甦之路,但經濟成長速度緩慢,現有可用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仍無法帶動經濟實質顯著的加速。全球各國,包括央行與投資人在內,其實都在無謂的等待不會來臨的復甦。

 

金融分析師 Satyajit Das 在投稿《MarketWatch》的專文中指出,低利率只是降低持有資產的機會成本,卻無法帶動需求、激勵實質成長。企業與金融業受惠卻未透過投資與支出回饋給民眾,令復甦之路猶如漫長的「等待果陀」,空等一場而已。

Das 在專文中指出,有效的財政振興仰賴的是乘數效應。也就是當政府擴大公共支出、降低稅收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造成總體經濟的擴張效應。如果乘數 效應大於一,就有可能啟動可自行維持的復甦。如果低於一,可能會有社會效益,但無助於經濟成長。但是,乘數效應很難理解、難以衡量,而且高度依賴更廣泛的 經濟環境而定。

由於受限於有限的財政政策,決策官員愈來愈依賴貨幣政策。各國央行將指標利率降低歷史低點,達到近零水準,許多國家的長期債券利率也在歷史低點。由 於利率已達到近零水準,央行只好採取創新的貨幣政策,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鬆。央行收購政府公債,將流動性挹注至金融體系中。由於操縱價格 (利率) 的空間有限,央行只好操縱貨幣供給。

全球主要國家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已從 2008 年的 5~6 兆美元,暴增至目前的逾 18 兆美元。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央行的資產占其 GDP 高達 20~30%。

這些貨幣政策的目標是更高的成長與通膨。這麼做的假設前提是,低利率將有助於激勵企業借貸與支出,促進經濟活動與就業。抵押貸款利率較低可提升銀行放款,鼓勵再融資和推升房市。

低利率與增加貨幣供給的確已穩定金融市場,但是卻沒有為經濟活動提供足夠的動力。家庭仍因偏高的負債水準、低房價和就業前景的不確定性而倍感艱辛。薪資成長停滯,結果是減少而非增加借貸。

缺乏需求與過剩的產能,顯示低利率並沒有帶動新的投資。同時,大企業利用低利率發行長債,以再融資目前的負債、回購股份或將資本退還給股東。英美企業回購股份占其全年 GDP 的 2~3%。

企業手握大筆的現金,反映出缺乏投資機會,以及對未來金融市場環境的謹慎。在美國、歐元區和英國,投資已大幅下滑,而且目前仍低於 2007 年前的水準。衡量這對企業與消費者信心、支出、就業、所得、信貸成長和房價造成的效應,顯示貨幣政策的效用顯然很有限。

舉例而言,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柏南奇在宣佈第三波量化寬鬆時承認,政策本身無法直接顯著提升經濟活動。相反的,這個計畫的目標是透過收購抵押 擔保證券以推升房屋和資產價格。低利率代表的是持有資產的最低機會成本,帶動高風險投資、推升資產價格。這個策略仰賴的是健康成果,而央行希望將轉化為更 高的消費、推升經濟活動。

低利率降低存款成本,可用來再投資於低風險的政府公債,以獲取潛在的獲利。金融機構也受惠於更高的金融資產價格。但是,當金融機構受惠獲利的同時,並未顯著提高信貸供給,代表對實質經濟的效益有限。

全球經濟彷彿上演著法國作家貝克特的名劇《等待果陀》。所有人等待著不明的復甦,決策官員採取徒勞的措施,並希望復甦能自動降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ell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