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聯合報系/udndata.com) 2014-03-03 08:08:07 

【丁予嘉】

年初以來,先是英國財務大臣George Osborne於1月研議調升最低薪資10%,2月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後說要大調最低薪資39%,而日首相安倍在消費稅要來之前,擔憂安倍經濟學就要瓦解,近日也忙著要求企業幫忙調薪。

 

台灣呢?台北市輸人不輸陣,也宣布5月1日調整基本工資,別忘今年可是大選年呢!可不知何故,大學生起薪2xK、M型化等字眼老是縈繞在耳,有志爺們也說四小龍早就沒了,看來薪資調幅空間還很大,只是無時間表。

如果暫不考慮各地工時、就業結構的不同,讓我先來舉幾個地方每月最低工資的例子吧。去年中國上海每月最低工資1,620元人民幣、約當264美元; 同年香港、台灣時薪相當,每月最低工資約600至700美元之間,相對地美國人若以歐巴馬呼籲的時薪10.1美元計算,其所得約當於台灣、香港的二至三 倍、中國的六倍,難怪美商界以此威脅,調薪可能會變相減少本土工作機會。

而實情正是如此,美國企業國際化已深,要那國人才都可,對創造國內就業缺乏使命感,相信多少也抵銷歐巴馬要製造業回流、讓利於就業的初衷。

可自古以來,美國就明確地將自己定位成資本主義的天堂,從墾荒時期開始,隨美國官民攜手前進各地插旗,幾乎就已設定了美國與開發中市場之間你生產、我消費的關係。

只是在早些年產業持續升級時,美國的知識份子一度還可在領先潮流中拔得頭籌,但爾後由於後進者腳步加快,在美國生產基地所賦予的「教育訓練」下,開 發中國家的中堅份子在本事上直接挑戰美國受薪階層,無怪乎美國中產階級空洞化跡象愈來愈鮮明,青壯人口近年薪資的增幅也相對有限。

即便如此,後進者也是排山倒海而來,寶座經常換人。以台灣而言,當年亞洲四小龍後的光環確實塑造了小康社會,但由於其他後進者依樣畫葫蘆的快,台灣經驗的招牌價值迅速殞落。

於是,廉價勞工、製造起家、外匯存底、調漲薪資、外資撤退的循環不斷重複發生,再加上機器取代人力,結果每個開發中國家都以製造業立國,彼此相互取代,弄得早進者的落寞只好透過不斷升級加分。

因此爺們如要談所得增長、財富分配,必須先好好定位台灣的處境和方向,然後設計好合適的人力教育做為配套,緩急輕重次序亂不得,淪為鄉愿就不值了。

這種廣泛性的全球通病,在今年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中被列為主要議題。要說論壇切題也可,但適逢QE退場年,倘若坐視財富不均,分化手中選票,各國首腦們不如出面吶喊一番,至少還顯得正義有餘,不無小補。

只是有趣的是,與會者高談闊論失衡的場合,出資者的1,000個會員正是口誅筆伐下的「企業」,看來要逃出資本家的魔掌談何容易呢。

總之,建議官爺們正面應對,只要台灣處在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勤奮的島民就會是競爭下出眾的一群,何不好好透過政策來鼓勵工作、爭取全民財富最佳化呢?

切記,問題永遠不出在財富多寡,而是在有沒有環境、制度來讓一群努力工作的人站在世界舞台上,讓他們被賦予世人認同的報酬,既有尊嚴,又有明天。(本文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ell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