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FP)
上海外灘外白渡橋黃昏一景 (圖:AFP)

這個工程計畫聽起來很不可思議:造價360億美元、長度是英法海底隧道的兩倍,而且位於亞洲震帶之下;等到完工,它會是全球最長的海底隧道,讓煙台與大連兩個港口城市能有鐵路相連。

 

在中國各地,不乏這類頗具規模且預算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大型工程。比如中國政府對南水北運的工程投入 800 億美元,運水管道綿延超過 2400 公里。《紐約時報》報導,智庫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經濟學家 Huang Yukon 說,建造大型工程是中國社會的本質之一,為了發揮作用,設施必須龐大。

這類大型基礎建設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比如秦漢時的長城、隋唐時的大運河,到現今的三峽大壩。目前中國雖面臨經濟放緩的疑慮,但政府卻仍積極投入 大規模基礎建設。去年 11月,國家發改委才剛核准對新機場、高鐵等 21 個超大型基礎建設,發放將近 1150 億美元的款項。

不過,中國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大型基建,或者是否能負擔得起,一直都受到國際關注。北京當局已經明言要讓經濟脫離對政府投資的依賴,轉為內需推動;而這些大型基建計畫卻與此目標相違背。也有經濟學家擔憂,這是否會讓中國背負巨額債務。

據中國審計局資料,2013 年的地方政府債務已經高達 3.1 兆美元,比中國本身的經濟規模還多出 1/3;而分析師們也警告,高額負債可能拖累經濟成長。加州大學政治經濟專家 Victor Shih 並指出,大型基建計畫通常很難賺錢,這會是個問題。不過官員們相信,對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而言,這些計畫有實施的價值與必要。

以最繁榮的上海為例,支撐城市發展的是龐大機場、地鐵網、污水系統、發電廠等諸多大型基礎建設。金融區陸家嘴有高聳入雲的上海中心大廈,高度632 公尺僅次於杜拜哈里發塔。浦東則有興建中的迪士尼度假區,占地91公頃,預估需費 50 億美元資金,目前正由國營公司提供融資。

上海本身成長快速、金融業與觀光業均興盛,自然能夠負擔得起這些大型建設。但其他的城市卻不見得有能力負擔。例如天津,市政府舉債建設,想打造出第 二個紐約市,擁有像洛克斐勒中心與林肯中心那樣的建築。但至目前為止,天津的繁榮程度仍與理想中頗有距離,不少豪華大樓尚未完工,商辦則被閒置。

而在天津東邊。港都大連要建造與煙台銜接的海底鐵路,它只是總長 262 公里都會運輸系統的其中一部分。大連也計畫建造一座全球最大的海上機場,這座機場將設置於填海而成的人工島上,面積逾 20.7 平方公里。

 

曾於世界銀行任中國專家的 David Dollar 則認為,在經濟放緩之際推動基礎建設是合理的作法,但如果靠非必要的基建來推動成長,最終也會因為這些建設根本用不到,使得成長突然轉壞。

不少專家也說,為進行大型基礎建設,需要遷離居民、清理森林、重新引導河流、建造水壩等,也使當地居民與環境付出龐大代價。在甘肅省蘭州,當地政府 為開闢商業區,不顧可能傷害當地生態系統,計畫剷平700座較低矮的山。建造水壩也會帶來生態浩劫,造成水資源短缺、環境傷害,甚至有科學家認為,這可能 是導致中國西南大地震的原因之一。美國田納西大學學者說,如果人類想凌駕自然,最後都得承受社會與環境的負面後果。

中國的政治結構,使當局想要推動任何政策都能全力以赴,而支持者也認為,大型建設計畫能帶來更好的效益。水壩與風電場能降低排碳,大眾運輸系統也可減低石油消耗。

其它的大型基建,則能強化中國的製造與貿易地位。去年11月,浙江義烏至西班牙馬德里鐵路運輸路線開通,貨物只需 20 天就能送至西班牙。這條「義新歐」鐵路已是全球第一長,更勝著名的西伯利亞鐵路。

大型基礎建設能帶動經濟發展、讓中國新技術和新人才,也還有其他益處。在 2007 年杭州灣跨海大橋落成後,中國就不斷刷新世界上的大型建設工程紀錄。這是中國對外展現國力的一種方式,也是技術出口的方法之一。美國已經開始向中國購買地 鐵車廂,阿根廷、巴基斯坦、俄羅斯也請中國來著手更新他們的基礎設施。去年12月,中國的團隊在尼加拉瓜展開運河工程,此建設案預算高達 500 億美元,未來將可媲美巴拿馬運河。

不只是承包其他國家的基礎建設工程,既然都已經擁有這些技術,中國也正不斷大膽嘗試新的可能性。去年夏天公布的跨國鐵路計畫是白令海峽海底隧道,它 將連接俄羅斯與阿拉斯加,成為一條從中國直通美國的隧道。跟白令海峽隧道相比,大連的海底隧道也不算太驚人了,更讓古人所建的長城也為之失色。(文:黃 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ell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