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薛景懋  2014-09-22  07:21 

 

图片说明
2012年7月放置於阿姆斯特丹證交所前的銅牛像。(圖:AFP)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為了主宰遠東地區香料商品的國際貿易,需要大量的現金資助商船團隊,因此,在阿姆斯特丹設立全球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自那時起,露天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Amsterdam Bourse)便可以開始購買、銷售東印度公司的股票和債券。商人也迅速發展出全世界第一種衍生性商品合約──選擇權,使投資人能對未來股票的漲跌進行押 注。其他公司也開始陸陸續續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阿姆斯特丹證交所於1611年移入室內建築。歐洲其他的資本集團也推出各自的證券交易所,全 球證券業悄然興起。

如今,阿姆斯特丹證交所僅是歐洲證券交易所(Euronext)底下的分行,另外,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證交所,以及法國的巴黎證交所,也都列屬於歐洲 證券交易所之下。歐洲證交所則是於2012年遭到洲際交易所公司(ICE)收購,旗下共計經營23家交易所,包括去年以82億美元囊括入袋的美國紐約證交 所(NYSE)。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阿姆斯特丹證交所歷史悠久,別具紀念價值,因為當初便創建了現代金融中心的雛形,財經專家可以在這實體的場所幫各家公司籌措資本。在那個年代,證交所設置的地點相當重要,即便是今日,證交所的位置仍然座落在全球最主要的幾個大城市。

英國商業顧問公司Z/Yen Group的助理董事Mark Yeandle說道,現在只要有一台筆電和衛星手機,就算人處在高山上也可以遠端進行交易,但是,即使非必要,民眾還是自然而然地會希望向自己的客戶、供應商聚集。

這也就是為什麼進行利率交換(IRS)的期交所trueEX,其執行長Sunil Hirani選擇紐約市作為根據地。Hirani表示,紐約相當符合trueEX的需求,「不論是買家或賣家都在這,資金自然也在這」。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全球首要的證交所自2007年起每半年會有一次評比結果,由Z/Yen Group創立的知名市場指標──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會依據證交所的名升、商業環境、金融部門發展、基礎設施與人力資源作為審核標準,進行排名比較。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2014年3月最新評比出爐,紐約證交所首度擠下倫敦證交所,雖然在1000分的評比中只微幅領先2點。另外的3至5名依序為香港、新加坡,以及蘇黎世證交所。

 

图片说明
倫敦證交所。(圖:AFP)

倫敦證交所排名下滑之因

 

Z/Yen Group認為,倫敦證交所名次下滑,主要是受到英國銀行操縱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事件影響,名聲大幅受損,再加上英國央行遭捲入外匯操縱醜聞之中,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即將到來的英國大選,也牽涉到該國面對歐元區去留的不確定性。

蘇格蘭將於9月18日舉行獨立公投,也是可能影響因素之一,若公投結果通過獨立,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可能反而會提升,大型金融機構如蘇格蘭皇家銀行 (Royal Bank of Scotland)、金融信託公司Scottish Windows,很可能會因此將總部搬往倫敦,只因蘇格蘭獨立後的經濟規模過小,面對金融危機時,政府財政不足以成為有力的靠山。

儘管紐約與倫敦的金融業就業人數自大蕭條後已恢復溫和成長,而多數新型金融類別也都受到監管機關的列管,但是,在許多財經專業人士的眼裡,紐約及倫 敦過度規範的同時,卻不一定能降低弊端的發生。某家倫敦銀行主管曾向Z/Yen Group表示,大型銀行耗資上千萬美元遵從監管單位的規定,但仍感受不到保障。

美國金融監管機關近期許多的積極管制作為,讓部分人士感到擔憂,害怕美國將逐漸轉為不利金融產業發展的國家。投顧公司Rafferty資本市場 (Rafferty Capital Markets)股市研究部門副總經理Dick Bove信誓旦旦地說道,「我們正在將可設想到的所有做法,都付諸於行動,毀掉當前位居全球金融領先業務的首要地位」。

全球排名上升中的金融中心 

 

日趨重要的金融中心 提及次數
卡薩布蘭卡(摩洛哥) 68
釜山 58
新加坡 47
香港 37
上海 36
大連 30
漢城 22
杜拜 20
盧森堡 18

資料來源: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亞洲金融中心崛起

西方國家受到監管之際,金融資本逐漸流向經濟成長狀況較佳的亞洲開發中國家。根據全球管理諮詢機構麥肯錫(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資料顯示,2012年全球約32%的金流匯集至新興國家,較2002年時的5%大幅增加。麥肯錫近期也預測,2025年全球消費階層 (consuming class)的人數將由2010年的24億人,擴增至42億人,其中新增加的18億人口幾乎都來自新興市場,估計從2014年至2025年,18億人口平 均每年的消費金額將高達30兆美元。

 

上述情況對於新興亞洲的金融中心,如上海、漢城、吉隆坡、香港、新加坡等,似乎是相當好的消息。但是,紐約、倫敦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主宰金融市場領導地位。

一方面來說,國際金融產業的語言還是以英文為主,而非中文。另一方面,紐約、倫敦是極具吸引力的國際都市,擁有流動性佳的資產市場,以及大量的專業金融人士聚集。最重要的是,紐約和倫敦的法律系統完善,合約執行的效力具有強制性。

諮詢顧問公司牛津金融集團(Oxford Financial Group)執行長Ruben Lee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俄羅斯合約在倫敦簽訂,也是為什麼倫敦、紐約會有來自俄羅斯、中東、中國的巨額資金湧入。」

除此之外,現代金融中心無約束、權力分散的特性,也使得上海及其他亞洲新興國家,因無法承受此種劇烈的波動風險,在短期內仍不太可能有機會取代紐約、倫敦。

未來25年內全球會遍佈許多金融中心,除了像紐約、倫敦、香港這種大型資本的金融市場外,預期也會出現小型的金融中心,以不同產業類別聚集而成,如 加拿大西部亞伯達省南方的卡爾加利(Calgary)因能源產業而起;南韓釜山以海洋產業為主;肯亞的奈洛比、南非共和國的約翰尼斯堡則是非洲的主要資本 市場。

2039年全球金融中心將移轉至何處?市場將自有定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ell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