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低生育率問題似乎難解又無解,未來很快就要承受超高齡社會的衝擊。(曾原信攝)
台灣生育率下滑久矣,被列為「國安問題」也已數年,但顯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除了拿出最懶惰、但也是最無效益的發錢外,看不出有何解方。這個惡果,台灣10年內就要明顯感受,並開始承擔了。
本刊「風數據」專題報導,根據各地方政府提出的生育補助,及各縣市近年的生育率數據,比對後發現:生育補助與生育率高低「關係不大」。某個角度而言,每年花上數十億元的生育補助,有如丟到水中一樣;它的效果,遠遠不如來個龍年對生育的提振效果哩。
大部份國家從農業社會往工商業社會邁進,經濟發展程度逐漸提高後,生育率都會漸漸降低,但世界上似乎沒有一個國家如台灣一樣,如此快速、幾乎以「飛 奔」速度邁向高齡社會(64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4% )─法國花了115年、瑞典85年、美國的72年、加拿大65年、英國47年、德國40年─台灣只花了25年就「超英趕美」,與日本的24年相當。而進一 步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20% ),日本花了12年,台灣大概8年就要達到。
看看台灣每年出生嬰兒人數的變化,確實讓人觸目驚心。民國71年以前,每年出生人口大致都能維持在40萬以上,72年開始就再也未出現40萬以上的 盛況,每年新生兒在30幾萬人,而且「穩定減少」。85、86年新生兒人數還有32萬多,87年則一口氣減了5萬多人,新生兒人數只有27.1萬人,88 年回升到28.3萬人,但之後又持續減少,97年時掉到19.8萬,99年甚至出現16.6萬人的新低點。新生嬰兒數在20萬上下已成為常態。
在此大趨勢下,即使是對生育最有「提振效果」的龍年也難挽頹勢。2012年的龍年,新生兒數回到23萬左右,官員莫不額手稱慶;但2000年的龍年,新生兒數是30.5萬,再上一個龍年是34.2萬,更上個龍年是42.5萬。顯然是龍年的提振效果難敵大趨勢。
生育率過低導致整體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撇開社會面的影響不談,最現實的影響就是經濟面的衝擊。經濟學上有所謂「人口紅利」之說,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成 長,有來自質與量的成長;質是指生產力的提升,量則是投入生產者增加。中國過去30年亮麗的經濟成長,人口紅利是扮演重要因素,但這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 逼使中國不得不放寬一胎化政策。接著則是印度正要享受其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果實。
台灣,與日本相同,早已無人口紅利可言,有的是人口負擔而已。人口老化代表的是經濟體中,生產工作者漸少、需要生產者扶養者(包括老人與兒童)變 多,結果就是扶養比惡化。不看兒童、只看老年人的扶老比,20年前,台灣是每10個工作人口扶養一名老人,現在大概5個人要扶養一名老人,再20年則是2 個工作者養一個老人。
這代表的是經濟難有成長、工作者負荷過重至難以承擔、政府財政更惡化、退休年金制崩潰。台灣,準備好因應策略了嗎?
台灣確實看到生育率過低、人口老化的惡果,政府也有意提出政策、拉高生育率、緩和人口老化速度。成敗論英雄,這些政策顯然都效果不彰。所有人都知 道,「養」的問題遠比「生」複雜又難;低薪、高房價的環境,先讓一群人打退堂鼓;托育制度不完善、工作環境與政策對父母的友善與支持度又不夠,都讓生育率 只能在低檔徘徊;那些生育補助金完全無能鼓勵生育,頂多算是給本來就要生孩子者的「慰問金」罷了。
先進國家中,大概就屬北歐建立起最佳的「生養環境」,有效拉高生育率;但也必須承認,那是高稅率、高成本下建立起的制度。台灣作得到嗎?如果作不到,低生育率問題恐終究是難解、無解,大家一起準備承擔超高齡社會來到時的衝擊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