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戰埋遺怨 烏克蘭中東危機恐引燃新一輪世界大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04 14:30
法國總統歐蘭德(右二)與德國總統高克(右一)昨在法國東北部的一次大戰Hartmannswillerkopf陣亡士兵墓園檢閱儀仗隊,紀念德國100年前向法國宣戰,悼念因戰事陣亡的士兵。
圖片來源:法新社/香港明報
百年前的今日,英國向取道中立國比利時攻打法國的德國宣戰,造成3000多萬死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揭開序幕。百年後的今日,英、法、德已放下當 年積怨。可是一戰埋下的仇恨種子,百年來陸續爆發,其中以烏克蘭及中東這兩個熱點最為矚目,觀察家甚至擔心它們可能成為新一輪全球戰爭的導火線。
據香港《明報》報導分析,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被塞族青年暗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撐腰下向塞爾維亞宣戰。 8月1日,德國向支持塞爾維亞的俄羅斯宣戰,同日法國下令總動員,兩日後德國向法國宣戰。因德軍取道中立國比利時進軍巴黎,英國向柏林宣戰,一戰自此全面 展開。全球33國先後捲入戰爭,戰場上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
經過兩場大戰後,英法德已放下昔日仇恨。一戰教訓亦令西方領袖引以為戒,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國總統甘迺迪便經常提起一戰教訓,避免重覆錯誤,而核武的震懾作用亦是論者認為西方得享和平的因由。
但在其他地區,一戰遺禍卻揮之不去。奧匈、沙俄和鄂圖曼帝國在一戰後崩潰,民族混戰百年間其實一直未止息,上世紀前南斯拉夫解體引發的血腥內戰便是 一例。今年的烏克蘭危機實際上也可追溯至一戰未期沙俄帝國崩潰。跟前南斯拉夫內戰列強袖手不同,烏克蘭內戰卻涉西方及俄國角力,一如一戰前夕,甚至有論者 認為烏克蘭危機促美俄走向「新冷戰」或一如一戰「薩拉熱窩」(塞拉耶佛)觸發另一場大戰。
烏克蘭早在一戰末期沙俄帝國崩潰時,開始爭取民族自主,1917年「十月革命」後正式爆發獨立運動,只是最終未能如願。蘇聯解體後,該國一直在親俄 親歐之間搖擺不定,矛盾去年底大爆發。俄國欲將基輔拉攏入其新經濟同盟,維持勢力範圍,卻觸發烏克蘭民眾推翻親俄政府。歷史上曾被俄羅斯多次亡國的波蘭, 則亟力拉攏烏克蘭加入歐盟陣營,得到利沃夫等西部地區支持。俄羅斯為報復,既以武力奪取沙俄時代的黑海重鎮克里米亞,並縱容親俄民兵在烏克蘭東部搞分裂活 動。
今年另一危機熱點中東,亦是一戰的遺產:英、法兩國在一戰期間私下就未來中東地盤劃界協商,即《賽克斯-皮科協議》;倫敦更一方面煽動阿拉伯大起 義,造就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潮成形,另一方面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已不斷遷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當地建立「民族家園」,為以色列1948年立國提供基 礎,從而為以巴衝突埋下伏線。
英法為現代敘利亞和伊拉克定下邊界劃分,無視種族和宗教派系分佈,埋下百年來衝突頻仍的遠因。如今敘利亞內戰和美軍撤出後的伊拉克內鬨,均見證上述矛盾,恐怖組織ISIS亦趁兩國亂局崛起,明言衝擊英法百年前所定的版圖格局。
一戰百年,列強會否再爆大戰成焦點。不少論者指現今世界跟一戰前夕不同,現時有國際機制協調,而核武亦起震懾作用,各國對戰爭有所忌憚。最重要是, 西方世界目前瀰漫厭戰情緒。1914年當德國侵犯中立國比利時時,英國大部分民眾支持開戰;但馬航客機上月中被擊落後,英國現時僅10%受訪者支持派兵助 烏克蘭抗俄。一直緊記一戰教訓的德國,更一直力主外交斡旋。近年從阿富汗及伊拉克戰場抽身的美國亦沒意欲捲入另一場戰爭。但一戰在中東種下的禍根卻不容易 解決。
西方輿論一直熱議2014年跟1914年有何異同,從而探討另一場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馬航客機上月中在烏克蘭東部上空被擊落,令一些觀察家聯想 起引發一戰的薩拉熱窩事件。目前歐美仍主力通過制裁來迫使俄羅斯妥協,英國首相卡梅倫上周更稱,不會為烏克蘭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弗格 森(Niall Ferguson)警告,不要因此便以為另一場戰事完全沒有可能,因為一戰當年爆發也是完全出乎意料。
歷史類比一直令不少論者迷。早在去年,包括《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等媒體便指出,現今世界跟一戰前夕相似,當年新興大國德國崛起挑戰傳統強國 英國主導的秩序,情況一如中國崛起挑戰美國。隨著烏克蘭危機白熱化,論者焦點開始轉移至討論烏克蘭會否演變成另一個觸發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
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遇刺,1個月後大戰爆發。弗格森上周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MH17被擊落後的 局勢發展跟觸發一戰的薩拉熱窩事件非常相似:兩宗事件都屬「國家恐怖主義」;發生地點都是看似無關痛癢的地區。1914年發生的地點波斯尼亞是奧匈帝國 1908年從鄂圖曼帝國手中奪取,但斯拉夫民族主義者卻視之為不可分割的部分。相比之下,烏克蘭跟俄羅斯關係密切,被俄羅斯視為不能分離的部分。
斐迪南遇刺後,西方輿論並未預視這會導致長達4年的戰爭。連對衝突一向敏感的環球金融市場亦風平浪靜,當時歐洲最有影響力的銀行家羅斯柴爾德 (Lord Rothschild)在事發後3星期還很樂觀地跟歐洲合伙人表示,相信爭端最終可以和平解決。直至1個月後戰鬥開始時,銀行家才如夢初醒。
弗格森指出,一戰最大的教訓是戰爭可以完全嚇了大家一跳,1914年大戰最終爆發,是一連串外交及軍事上的誤判,最終導致的戰爭是「現代史最大的錯 誤」,而非什麼「必要且高尚的犧牲」。他認為,歐美對俄的經濟制裁正有可能鑄成大錯,因為他們正迫使普京要在「投降」(停止支持親俄武裝)及「升級」(加 強支援親俄武裝對抗烏克蘭)兩者選其一,但對普京而言,選前者幾乎沒有可能,而為此大錯付出代價的將會是烏克蘭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塞拉耶佛事件(奧地利德語:Attentat von Sarajevo),又稱斐迪南大公遇刺案,在1914年6月28日於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當時為奧匈帝國領土)的首府塞拉耶佛發生。(塞 拉耶佛的歷史很長,但在塞爾維亞統治時期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鎮。1429年,鄂圖曼帝國征服該地後,塞拉耶佛取得了快速發展。然而1878年,塞拉耶佛被 奧匈帝國強奪。)當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黨」的波士尼亞學生) 於拉丁大橋槍殺。這次事件後,由於塞爾維亞拒絕合作,同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這次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