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8 Sun 2015 21:00
安倍經濟學是如何讓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
- Nov 08 Sun 2015 20:59
雙11業績上看4300億 聚焦電商、百貨、金流、物流
- Nov 08 Sun 2015 18:01
宋鴻兵的讀萬卷書五大神器
最新一集「鴻觀」,不同以往講述時事,而是介紹七本他認為值得一讀的好書,還有一套學習方法(五大神器)。覺得內容滿值得推廣的,因此特地寫下來分享,希望更多人得到資訊,也讓自己以後能夠參考。
- Nov 08 Sun 2015 15:11
窮忙時代,學會「賣價值」才有出路
- Nov 08 Sun 2015 15:09
出過國不見得就有國際觀,台灣年輕人何不先把這14個國際媒體中文版看一看?
- Nov 08 Sun 2015 14:46
從圖博淪陷史看台灣未來
由於圖博史會牽扯到幾個當地名詞,所以先解釋一下,比較不用跳來跳去,大家查閱也方便:
- Nov 08 Sun 2015 14:45
「台灣獨立」其實是在「救中國」:美國不會為了「保衛台灣」向中國宣戰,但絕不允許西太平洋被單一強權控制
在討論有關台灣前途的問題時,常常會遇到一種質疑:「如果中國不惜以武力介入,台灣有能力依靠單獨的力量來與中國抗衡嗎?」就現實的層面,這樣的問 題是沒有一點思考價值的。因為這種愚見是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侷限在一種「單邊」或是「雙邊」的框架中。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把台灣與中國的外交關係陷 縮在「兩國」的關係中。
然而這種條件限制本身就是既不切實際,又昧於現實的。因為台灣與中國雙方在60多年來的外交關係,就是不停的被整個國際局勢的變化所影響。也就是說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其實是被鑲嵌在整個國際「多邊」局勢下的一環。例如美國當初會決定支持台灣,就是起因於朝鮮半島所爆發的韓戰。而美國之所以願意與國民黨 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是源自於在東西冷戰的框架下,避免共產勢力擴張所做的考量。
- Nov 08 Sun 2015 14:44
【藍圖】弱國無外交下的馬習會
2015-11-05 18:00 藍弋丰
- Nov 08 Sun 2015 14:24
都是 QE 害的?傳統指標喪失預警能力,經濟恐無預警衰退
- Nov 08 Sun 2015 14:20
「當沖」 馬步扎得好 進出美股沒煩惱
- Nov 08 Sun 2015 12:11
台灣離冰島其實比英國近? 10張圖表帶你看地圖騙你的四件事
- Nov 08 Sun 2015 11:57
送出國就能增進青年的國際觀嗎?
- Nov 06 Fri 2015 10:02
資生堂化粧品研發人員對「觸感」的思考
- Nov 06 Fri 2015 10:01
化妝品定價背後的秘密,告訴你如何不花冤枉錢!
- Nov 06 Fri 2015 10:01
智慧家庭–四大聯盟標準爭奪戰
- Nov 06 Fri 2015 10:00
持續升溫的VR熱,路在何方?
- Nov 06 Fri 2015 09:58
智能裝置產業面臨的困境與機會
- Nov 04 Wed 2015 23:56
多頭拒絕退場!德銀:美元觸頂還早,再等兩年吧
- Nov 04 Wed 2015 23:55
永豐歐洲50基金 下周募集
- Nov 04 Wed 2015 23:50
關於統計: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 Nov 04 Wed 2015 18:19
微軟賣筆電求轉型 嚇壞PC大廠
- Nov 04 Wed 2015 18:19
通過 P/C ratio 漲幅預測市場次日下跌行情
- Nov 04 Wed 2015 13:55
QE獨厚富人、錢多狂買!Candy Crush遊戲商遭收購
- Nov 04 Wed 2015 13:55
背景資料: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要點摘錄
- Nov 04 Wed 2015 13:54
索羅斯5億美元資金抽腿葛羅斯債券基金元氣大傷